凌晨时分,纺织车间依然灯火通明,赵博山弓着腰,手中的万用表在进口日晒机的电路板上游走,额角的汗水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2020年调入天纺标公司后,他修复的40多台“疑难杂症”设备之一。“问题找到了。”当设备的“病症”被查出,47岁的赵博山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又一台被判“死刑”的设备将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
从国棉二厂电工班实习生到如今的全国劳动模范,赵博山用三十年光阴在机器轰鸣中书写匠心传奇。1994年,刚毕业的他在气流纺车间和一纺细纱车间日夜钻研,跟随老师傅学习解决复杂电器设备故障。白天跟师学艺,晚上又自学理论原理,很快,他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设备会说话,就看你能不能听得懂。”这是赵博山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企业整体搬迁期间,他带领团队吃住在厂房,对三台濒临报废的老旧设备进行维修改造。他用绣花般的耐心重组电路,最终让这些“老伙计”重焕生机,为企业一次性节省成本40万元。当美国进口仪器突现故障,他硬是隔着12小时时差,通过与国外工程师“云端会诊”,及时激活设备,为企业抢回10万元的订单。
赵博山不但能零成本或低成本解决设备的“老大难”问题,还积极进行创新创造。他研发的“快速晾干机”将检测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30分钟,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他的多项发明专利,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近5年来还累计为企业创造593.2万元经济效益……
赵博山是维修技师,也是徒弟们心中的“工匠导师”。高级技师刘一博说:“赵工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组织培训,培养了包括我在内的40多名高级技师。”2024年,赵博山带领团队修复了40多台故障设备,他还带领徒弟赴分公司处理故障,传授技术经验,师徒携手维修改进30余台设备,节省约50万元资金。
(天津工人报记者李汝斌)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