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在馆藏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题材工艺品,日前在后东斋后东厢展厅举办《山河留印:工艺品中的抗战精神与时代赓续》展览,展期至2025年10月20日。

展览现场
展览汇聚了众多极具岭南特色与艺术魅力的民间工艺品,包括石湾陶、广绣、广州牙雕、潮州木雕、潮汕剪纸、枫溪瓷、麦秆贴画、高陂彩瓷、椰雕、惠来贝缀等丰富多样的工艺门类,并且集中了众多工艺大师的精品力作,如石湾陶工艺大师庄稼、刘泽棉、廖洪标、黄松坚、梅文鼎,枫溪瓷工艺大师林鸿禧、陈钟鸣,广州牙雕大师李定宁、广绣工艺大师陈少芳等等,让观众感受到岭南地区民间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抗战精神的深厚内涵。
展览共分成四个单元。在“烽火岁月”单元,观众能看到广大民间工艺创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化身历史记录者与精神传承者,以写实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手法,着力挖掘并展现中华儿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生动再现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经典历史场景。
例如庄稼的石湾陶工艺作品《赤卫队员》,发挥了石湾陶擅长塑造人物的传统工艺特点,以具有戏剧性张力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塑造了勇当革命先锋的赤卫队员形象。

庄稼《赤卫队员》 石湾陶 1958年
刘泽棉、廖洪标、姚志明等人的石湾陶工艺作品《八女投江》,刻画的是冷云等八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奋战沉江的壮烈一幕。作者捕捉了八位女战士“投江”瞬间的动态:或搀扶受伤战友,或紧握钢枪,或昂首凝望远方,身姿或挺拔或前倾,形成强烈的动态。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斗志。

刘泽棉、廖洪标、姚志明等《八女投江》 石湾陶 1960年
展览“保家卫国”单元表现了从抗美援朝的硝烟战场,到绵延万里的边疆防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直面枪林弹雨、酷寒烈日、狂风暴雪等恶劣环境,时刻枕戈待旦、保持警惕的场景。民间工艺创作者立足不同材质特性,扎根现实生活,细致琢磨人物的动作和神情,塑造出我国边防守护者的英勇身姿。
例如,廖洪标的石湾陶作品《天山狩猎》是作者去新疆体验生活后所作,表现了当时军民联防、守卫边疆的情景。

廖洪标《天山狩猎》 石湾陶 1974年
“艰苦奋斗”单元展现中国人民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凭借钢铁般的意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鲜活见证。
廖洪标的石湾陶工艺作品《改天换地》塑造了一位青年奋力撬石的动态。青年赤脚,双腿弓步,双臂紧握撬棍,肌肉紧绷隆起,目光坚定执着。底部山石造型粗犷,表面以斑驳釉色模拟岩石肌理,与人物形成“人石对抗”的视觉效果,诠释一代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

廖洪标《改天换地》 石湾陶 1971年
林鸿禧的枫溪瓷作品《防洪》以简洁的基座模拟堤岸环境,人物与“堤岸”互动,虽无宏大背景衬托,却借人物动作、神态,让观者联想洪水来袭、全民御洪的紧迫场景。传递出直面困难、共克时艰、勇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林鸿禧《防洪》 潮州枫溪瓷 1960年
“热爱和平”单元表现了抗战胜利后,蓬勃涌现的和平主题工艺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国家渴望和平发展、人民向往安宁生活的殷切期盼,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下人民对和平矢志不渝的坚守与追求,激励着我们为维护和平、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而不懈拼搏、奋勇向前。
例如,广东普宁县惠城艺工厂的惠来贝缀作品《和平颂》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作品,取材于1955年的国画名作《和平颂》。作品以天然贝壳为主要材料,借助不同贝壳的斑驳原色的合理搭配,呈现纷繁且协调的效果,兼具天然材质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层次表现力。

广东普宁县惠城艺工厂《和平颂》 惠来贝缀 1959年
文|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袁文婷 邓力娴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