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欣哲
教育部于2021年制定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开办和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遵循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类型,聚焦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要明确开设相关专业的具体条件,通过科学的培养方案、完善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实践基础,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个层次”向“一种类型”转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开展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既是顺应时代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定位。首先,要明确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特性,要在立足行业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特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传授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持续提升,不断加强学生群体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彰显层次定位。职业本科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相较于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更加强调对复杂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职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更加注重对生产、管理、服务等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适配性。再次,要把握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学,充分与产业前沿紧密对接,构建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提高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依托实用科研,通过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速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同时,在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群体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助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强化理实融通,完善全程培养。首先,要紧贴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本科教育要主动顺应如今新兴技术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区域内重点产业的变革趋势,打造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布局,加强人才供给端与企业需求端的精准有效衔接。也要在深入分析岗位需求和行业趋势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科学规划与设置,不断优化专业教育结构。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重点产业链构建特色专业集群,加强地方教育与地方经济的适配能力,同时要建立动态教育机制,根据产业变化,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方向和内容。其次,要对标岗位能力标准。职业本科教育要推动日常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行业规范、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要引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模式指导下,实际参与项目策划、执行、反馈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项目流程的了解;要构建课程群,围绕岗位需求加强能力提升教育,形成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再次,要联系工作场景。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和模拟生产流程,使学生能在校内掌握相关技能,在校外进行岗位实践,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闭环体系。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加强多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首先,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通过建立校企联盟、行业协会等方式,加强多方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解决问题,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其次,要健全协同育人体系。既要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也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分层设计科学的培养路径,确保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互相支持与有效衔接。再次,要打造协同育人生态。建立合作平台,明确各方权责,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真正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