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原|李沛:以数字技术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

□李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做好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智慧农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各地政府通过建立智慧农业工作推进机制,组建智慧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健全完善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量支撑,强化总体设计和统筹布局,协同推进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实;通过细化工作举措,明确智慧农业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效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应注重与本地农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完善农业智能化发展制度保障。农业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智能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智能化发展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障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一是搭建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平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需求导向、企业出资、院所攻关”的协同平台,打造区域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心。二是搭建农业数字技术平台。加大建设数字驱动的要素配置平台力度,打破地域与行业壁垒,实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精准匹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农业产业链数字平台,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等信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加快农业中试基地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专业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提高实验室成果的成熟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深化技术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水平

加强农业智能设备研发。农业智能设备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应用的重要载体。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自动导航的播种机、智能控制的灌溉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已经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农业智能设备研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农业智能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构建农业发展智能服务系统。构建农业发展智能服务系统,是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农业生产、市场、气象等多源数据,运用云计算、数据分析、图像识别、智能决策等先进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指导,帮助农民应对各种复杂的生产环境,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例如,农业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农业的“智慧大脑”,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为农民提供种植结构调整、品种选择、投入产出优化等决策支持。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是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转化效率不高、转化渠道不畅等。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和引导工作。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农业人才素质

提高农民“数智”意识。提高农民的“数智”意识是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农民的“数智”意识,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向农民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案例;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利用媒体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优势和成功案例,提高农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在培训内容方面,需要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提高农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农业人才素质的关键。由政府主导,创新构建“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AI+农业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充分利用寒暑假等农闲时间为农民开展业务培训。另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智慧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为参训农民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另外,加大高等农业类院校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培养,教育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成为建功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相关文章

  • 财政部:规范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

    记者20日从财政部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降本增效,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支持提升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在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建设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分类分级推进实

    2025-08-21 09:38:00
    0
  • 旦增色珍你真棒!

    近日拉萨市第四高级中学学生旦增色珍的文章《这趟科普旅程带给我的》登上《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1日第19版)这趟科普旅程带给我的>>>旦增色珍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要守护好高原的文化根脉,也要积极拥抱科技浪潮,让创新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3D城市规划模型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的展台上缓缓旋

    2025-08-20 11:15:00
    0
  • 坚持到底,歌尔微港股冲刺谁在吃肉?

    文|《投资者网》 吴微近日,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微")又向港股提交招股书了,其IPO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这家从歌尔股份(002241.SZ)分拆出的MEMS传感器制造商,早在2022年10月就成功通过了创业板上市委的审核,但公司却在过会后迟迟未能取得注册批文,最终于2024年5月主动撤回

    2025-08-19 14:46:00
    0
  • 深圳“前沿数字技能计划”将推53门公益课程 年内培养1万名数字技能人才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19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获悉,该局将启动“前沿数字技能万人计划”,依托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开办2025年度“深圳数字技能学堂”。该计划将推出10大项目53门前沿数字技能公益课程,目标是年内培养1万名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此次“数字技能学堂

    2025-08-19 10:03:00
    0
  • 3亿贷款到田头!监利1450户农户笑了

    立秋过后,连续的雨天浇灭了暑气。监利市李圣和家庭农场的“稻虾连作”基地一派生机盎然,酝酿着新一轮的丰收。监利市李圣和家庭农场的“稻虾连作”基地“今年预计每亩虾稻田纯利可达550元,不仅能弥补前两年亏损,还能有盈余!”监利市家庭农场主李圣和信心满满。而就在2个月多前,他还愁得整夜睡不着觉。李圣和的家庭

    2025-08-16 19:03: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