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社百名记者走基层|将中医药智慧与民俗文化匠心融合 巧手做香囊 浓情迎端午

扇形香囊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进入农历四月,我市街头巷尾,带有端午元素的香囊、五彩绳等摊位陆续增多,人们纷纷提前选购香囊祈福平安健康。随着时代进步,制作香囊也大多由机器代替了手工,但仍然有一些手艺人坚持纯手工制作,用一双巧手为这个传统老行当释放别样的光彩。

农历三月开始忙

香囊一做百余个

在市城区车站路南段,有一位86岁的王玉珍老人,她每天都会推着自己的三轮车,车上挂满各式各样的纯手工香囊,独特的手艺、精巧的做工,不时吸引路过的市民围观问询。

5月19日,记者在街头寻到王玉珍老人。未至眼前,幽幽香气便扑鼻而来;走到跟前,各式各样的香囊色彩鲜艳,令人爱不释手。

“这些香囊都是您自己做的吗?真漂亮啊。”

“是的,都是我自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满头银发的王玉珍由于岁数大了,听力有所下降,牙齿也掉了几颗,可是眼睛炯炯有神。

“每年一进入农历三月,我就开始制作香囊了。”王玉珍说,由于是纯手工制作,一个月时间差不多能做百余个,这样就能保证农历四月初上街售卖。经过攀谈,了解到她是卧龙区卧龙岗街道彭营社区人。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出了家门就是车站路,这里川流不息,人员密集,就一直在车站路南段摆摊。

“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都会做针线活儿。”王玉珍回忆说,纳鞋底、做鞋垫、做虎头鞋都是年轻时候学会的,后来就做点到街上售卖补贴家用,没想到这些纯手工制品很受欢迎。

2017年,一番对话让王玉珍萌生了做香囊的打算。“大娘,你这手艺真好,咋不做点手工香囊呢,现在端午节想给孩子们买个手工香囊很难,儿时家里老人亲手做香囊挂在脖子上的记忆至今令人回味难忘。”

于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开始学做香囊。“刚开始学做香囊时,我先买来现成的,比照着人家的做。”王玉珍说,自己有针线活基础,上手就快一些,刚开始3天才能做一个,练习了差不多半个月时间,终于能拿得出手了。经过七八年的历练和积累,如今她做的香囊品类有20余种,做工和巧思越发精进。

“每年端午,人们都会来找我购买香囊,看着大家选到称心的款式,高兴地夸赞道谢时,心里美滋滋的。”王玉珍笑着说,一年做一次,一忙两三个月,因为喜欢也不觉得活儿累,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我也不能让自己闲着,这也算老有所乐吧。

街头售卖

端午香囊香料

独特的南阳味道

说起制作香囊的流程和手艺,王玉珍老人立马来了兴致,娓娓道来。

“制作香囊融合了布艺、传统中医药与民俗文化。”王玉珍说,南阳端午节香囊的香料配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使用的核心香料是苍术与白芷,苍术具有祛湿健脾、驱虫防病的功效,白芷能散寒止痛、通窍醒神,两者搭配使用,形成香囊的基础药性。辛夷是南阳香囊的标志性成分,可散风寒、通鼻窍,增强香囊的芳香气味。另外,南阳作为全国最大的艾草产销基地,香囊中普遍加入艾叶,驱虫辟邪、温经散寒。

制作香囊时,首先要选好布料,一般用的是棉布、丝绸,再到药店选择正规香料,接下来就开始裁剪缝制了,其中的每道工序都考验手艺和耐心。“用剪子剪出各种纸样,按纸样剪出对称的两片布料,之后用针线缝合成袋,一定别忘了留一个小口,以备填充香料、棉花,待香囊饱满后,再完全缝上,就基本做成了。最后,再进行各种装饰,如加上亮片、珠子、流苏等,一个香囊才能完美呈现。”

记者看到,王玉珍老人的三轮车四周,悬挂着搬脚娃娃、十二生肖、金瓜、仙桃、金鱼、蝴蝶、鸡心、扇子等各种造型的香囊,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微风吹过,香囊随风摇曳,芳香四溢,传统文化之美瞬间涤荡人心。

“这个扇形香囊造型真别致,颜色搭配得也好,多少钱一个?”

“一个8块,两个14块。”

“真香啊!这就是特有的端午香囊味道。”市民叶女士爱不释手,当即购买了两个,准备送给自己的孙子。

生肖马香囊

心怀感恩老有所为

让生活更有意义

交谈中,看时间已是11时30分,附近一家粥店的姑娘为老人送来一份粥和烙饼。“老人家不容易,满头银发还在坚持做手工香囊,每天在附近街口等待需要的顾客,只要看到她在这里,我们都会免费送上一份爱心粥。”

“我86岁了,不会使用手机,卖的香囊只能收现金,遇到没现金的,我离哪个店铺近,就让扫哪个店铺老板的二维码。”王玉珍说,附近的人对她都很照顾,“我心里知道大家对我的帮助,很感谢他们。”

今年端午,是王玉珍老人制作香囊的第八个年头,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用料足、质量好,在附近小有名气。

市民李女士也专门过来给孩子买香囊。“王阿姨的手艺好,5年前我就在这里给大儿子买香囊,现在有了二宝,俩孩子的过节香囊还得来这儿买。”李女士一边展示着心仪的香囊,一边对记者说,端午节给孩子们佩戴香囊、五色线,不仅为图吉利佑康顺,“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更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和认知。

“看到大家喜欢我做的香囊,心里挺自豪的。”王玉珍说,趁自己身体还硬朗,只要有人需要,端午节她会一直把香囊做下去。等天凉了,就做鞋垫、虎头鞋、虎头靴,让自己每天都有事情做,生活才有意义。

一枚香囊,承载着中华民族避秽纳吉的朴素智慧,更是手工艺与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86岁的王玉珍老人,78岁时才开始学习制作香囊,让自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市民朋友,端午将至,您也不妨亲手制作一枚香囊,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老手艺在药香中焕发新生。

全媒体记者 李辉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 93天2400公里 重庆小伙一人一狗徒步到拉萨

    7月1日,黄代琪和小狗“晴天”到达布达拉宫。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实习生 刘杰6月30日,西藏拉萨的晨雾里,32岁的黄代琪正收起帐篷,锅里的面条还飘着热气。婴儿车里,小狗 “晴天”蜷在旧棉袄里打盹——这是小黄抵达拉萨的第一天。7月1日下午,黄代琪站在布达拉宫前,心中畅想过无数次的终点就在眼前,他不由

    2025-07-02 20:27:00
    0
  • 在呼和浩特,解锁《藏海传》同款

    最近被《藏海传》里的中式美学疯狂 “种草”!剧组对中式建筑、非遗技艺等元素的呈现简直美到了心坎里剧中的亭台楼阁、深宅大院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尽显中式建筑的独特韵味让人不禁对现实中的中式建筑之美充满向往其实不必只在剧中领略中式建筑美学在呼和浩特就有许多能让你沉浸式感受中式建筑魅力的地方喜欢中式美学建筑

    2025-06-22 09:17:00
    0
  • 法多,葡萄牙灵魂之诗

    《击舞法多》剧照。资料图片●黄礼孩法多(Fado,也译作法朵),意为“命运”或“宿命”,这种源自19世纪的传统民谣,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葡萄牙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葡萄牙的“命运之歌”,它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漂泊与乡愁。法多又称为悲歌,它歌唱着人生的艰辛、爱的苦涩,以及对过往时光无尽的回想

    2025-06-15 08:09:00
    0
  • 丰都花椒喜丰收 产业振兴正当时

    6月13日,丰都县树人镇的花椒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花椒果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麻香味,椒农们忙着采摘、搬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树人镇的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的花椒颗粒饱满、色泽鲜艳、麻味醇厚,深受市场青睐。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

    2025-06-13 19:35:00
    0
  • 印度坠机事故幸存者讲述惊魂时刻

    6月12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人们在客机失事现场进行救援。新华社发印度警方:坠机事故幸存者从紧急出口跳出逃生据《印度教徒报》13日报道,印度警方说,12日坠机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座位在紧急出口附近,事发后成功跳出机舱逃生。另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现年40岁的维什瓦斯库马尔·拉梅什是一名印裔

    2025-06-13 14:1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