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位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金阳路下穿铁路段,车辆来往通行。(记者唐红梅摄)
新疆网讯(记者唐红梅)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
近日,位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金阳路下穿铁路段通车,受到了商贸物流企业的广泛关注。这条道路不仅是一条城市交通要道,更是串联陆港与空港双枢纽的“黄金纽带”。
作为乌鲁木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数字经济、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的重要聚集区,今年以来,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将道路建设作为“惠民生、促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不断完善路网布局,让原本需要绕行的路线实现“路路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国际陆港核心区承担着中欧班列集结发运、国际公路运输、仓储物流等核心功能,建设有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客运站、乌鲁木齐多式联运中心、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等重要的客运、物流场站。金阳路下穿铁路段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陆港核心区对外联通的路网结构,有效分流了周边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提升了区域路网的承载能力和通达性。
“金阳路下穿铁路段通车前,我们的货运车辆需从北站公路绕行八钢,再经王家沟大桥才能抵达国际陆港区的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如今通过金阳路隧道,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既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运输效率。”新疆鲁新丰驰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王璐表示。
金阳路下穿铁路段还显著优化了陆港核心区至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通行路径。以往从陆港核心区前往国际机场需绕行约16公里,耗时约30分钟;如今车辆可经此路接入机场高速,通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左右,有力推动了陆港与空港的协同发展,为国际陆港区打造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立体化、特色化综合交通体系和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到哪里,公路就延伸到哪里。通过经开区(头屯河区)今年通车的另一条道路——登龙岭隧道,可以清晰看到“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条全长3.3公里、南北走向的双向六车道工程,以三条隧道与两段高架桥连续桥隧的形式横穿山岭,彻底结束了南北片区仅靠8公里盘山便道迂回连接的历史,将经开区(头屯河区)南部的两河片区与北部的白鸟湖片区紧密相连,通勤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走进两河片区,多个产业园区已建成,正吸引企业陆续入驻。其中,两河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园作为装备制造延链、补链的配套园区,今年已有多家企业入驻安装设备并即将投入生产。
作为该产业园的投资运营方,新疆大道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森表示,园区内一些配套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这些项目投产后可为汽车等工业企业提供关键配件。入驻企业通过登龙岭隧道运输车间所需物料,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为早日投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宽敞的道路既服务于产业发展,更是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大道”。从白鸟湖片区一出登龙岭隧道,便是西湖街道的马家庄子村。许多村民走出家门,轻松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
今年新入驻马家庄子村的新疆蜀乡嘴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豆制品及魔芋等食品。产量稳定后,可提供30至50个就业岗位。企业厂长兼总经理喻印介绍,该企业在四川拥有30多年豆制品生产经验,今年3月来到乌鲁木齐,在考察多地后最终选址马家庄子村。“这里交通便利,货物运输便捷。通过‘企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充满信心。”
城市道路建设不仅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城市品质与内涵。作为经开区(头屯河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商圈成熟的重要区域,今年该区在高铁北片区续建、新建15条道路,部分道路已建成通车。
在推进高铁片区路网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头屯河区)还持续完善服务业态,围绕商圈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金融等领域,不断提升商业集聚能力。
“我考察了一次,就决定把办公室设在高铁片区。”来自江苏的客商崔永强说。他所在的企业计划在乌鲁木齐投资设立企业咨询服务公司,选择高铁片区正是看中乌鲁木齐站和各条道路的交通优势,以及该区域突出的产业集聚效应。
从“翻山越岭”到“穿山通衢”,当城市发展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作为国家级经开区,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还将进一步夯实交通运输基础,提升通达能力,为居民出行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