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锐(兰州大学)
5月2日晚上,王女士一行四人自驾到了宣恩。由于行程仓促没有提前预订酒店,王女士在县城多家酒店民宿都未能找到空房,遂拨打宣恩县文旅局值班咨询电话求助。此时,值班人员已接到多起咨询电话。同时有人建议,能否将市民家里的空房间拿出来供游客住宿。听此,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带头行动,腾出自家房间接待了王女士一行四人,其余文旅系统职工也纷纷效仿,让无处落脚的游客住进自家空房。(5月4日 《新京报》)
类似“暖心操作”并非孤例。江苏、重庆、湖北等地开放机关大院,政府食堂日蒸千斤米饭,警察开“祝福罚单”替代罚款……这些“宠客”行动看似温情脉脉,却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地文旅服务能力不足的窘境。
首先地方部门的应急反应值得点赞。面对游客激增的突发情况,部分公职人员和市民牺牲个人空间,以求解决游客问题,展现出了“服务型政府”待客的诚意,但不宜将此类“个人让渡”视作文旅服务的常态标杆。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为56.15亿人次,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加速释放。面对越来越频繁的人潮,基层干部家中又能腾出多少张床?市民又是否每次都愿意为“无偿接待”买单?依赖道德感召的“牺牲式服务”,注定难以持久。
文旅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本质上源于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旅游旺季“一房难求”与淡季 “空房闲置” 并存,暴露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一方面,资本因担忧淡季亏损而对文旅基础设施投资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在旺季哄抬物价透支城市口碑,而大量市民闲置房源因缺乏规范管理难以转化为有效供给。这种供需错配,仅靠“暖心操作”无法根治。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将“应急式善意”转化为“制度化保障”。地方政府可通过优化政策引导,设立文旅产业专项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开发等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建立健全行业准入与监管机制,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杜绝旺季哄抬物价、虚假宣传等乱象。此外,还需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盘活闲置社会资源,推动民宿、短租等业态规范化发展。
衡量“服务型政府”的标尺,从来不是应急时刻腾挪出多少私人资源,而是能否以系统性规划夯实文旅产业根基。与其赞美“住进局长家”的偶然善意,不如思考,为何人潮预警机制未能提前启动?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建设还存在哪些壁垒?市民闲置资源融入服务体系仍缺哪块拼图?当一座城市能从“感动于应急”转向“着力于日常”,才是文旅经济真正成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