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一滴浓墨落进清泉——赵孟頫之于济南

济南自古多名士,是名士之城。如果要搞一个“对济南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的评比,在一众客居济南的名士中,赵孟頫当为第一流名士。

一个异乡人,在济南为官短短三年,为何可以说他能超越几乎所有济南籍和非济南籍的名士,而成为对济南历史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一人?这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的历史地位,二是对济南历史文化的贡献。

生平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明后期大书画家董其昌称其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其曾祖赵师垂,祖父赵希戭,父亲赵与訔,皆仕于南宋,官衔亦颇高。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督学。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

咸淳九年(1273年),二十岁的赵孟頫通过国子监考试,授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宋朝正七品官名,主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务),未赴任。

宋亡后居于湖州家中,从老儒敖继公求学,学问日进。与钱选等并称“吴兴八俊”,孟頫为之首。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二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闰二月,赵孟頫在大都获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与论时事,颇受赏誉。六月,授官兵部郎中、奉训大夫,主管驿站事务。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三十六岁的赵孟頫在湖州与管道昇完婚,同还大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元代设立的负责管理军队家属和辎重的官员)。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成宗下诏修《世祖实录》,孟頫约在此前后赴大都。不久以病归湖州。

大德元年(1297年),授太原路汾州知州,未赴任。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改任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驻杭州。至大三年(1310年),五十七岁十月,应太子召,抵大都。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管夫人疾作,仁宗恩准还家。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赵孟頫卒于家,年六十九岁,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东衡山。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赵孟頫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彰显其经世济民之才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十九岁的赵孟頫被元廷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负责掌管地方钱粮、教育、捕盗等事务。同年八月,他携妻子管道升到济南任所,开始了将近三年的宦居生活。《元史•赵孟頫传》载,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虽是“独署府事”,但仍受到来自官僚机构的监督。按照元朝济南路的职官设置,济南路设总管府,其中设达鲁花赤和总管,并称“长官”。达鲁花赤是监治官,掌管府印信,位在总管之上。总管掌判署,负责处理赋役词讼及一切政务,也称“管民长官”。下设佐贰官、同知、治中、判官等,分管具体行政事务,赵孟頫即属此类此等。

赵孟頫初到济南,公务繁忙,不免时常心力疲惫。“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赵孟頫《初到济南》七律)体现了赵孟頫任职济南时复杂的心绪。在繁杂公务之余,常生发对悠闲隐居生活的向往。当然,诗句中也表达了对济南这座文化名城、齐鲁名郡的尊崇之情。

在赵孟頫给其亲家季宗元的信札中写到“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但官事烦冗,略不得暇,至今未能一游”,也向对方诉说了自己初到济南因官事繁杂而心境恶劣,久慕济南山水却未得一游的遗憾。

赵孟頫为政济南,重视文化教育,“每以兴学校为先务”。元代中期著名诗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有文《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公行状》(《赵文敏公行状》)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城东有田八顷,皆膏腴地,两家争之,数十年不决。责其券,则曰:亡之于兵间。公曰:大兵后执券以相治,犹恐不得直,况无券乎?遂以为赡学田。”谈笑之余,想来这与今人所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有钱尽着教育花”倒是有几分相似。

赵孟頫“夜出巡逻,闻读书声,辄削其柱以记之,翼日,使人馈酒以劳其勤。能为辞章者,必加褒美,与之声誉,或授以法度,使慕高古。”孟頫夜巡,有此“癖好”,真是读书人之幸。重视文化教育,对能文勤读之人,加以奖掖,这使得济南民间读书风气日盛,极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兴盛,致“俊乂之士,遂为天下冠”。

日常政务的处理,也充分展现了赵孟頫的从政能力、治理水平,及清廉务实、以民为本的为官理念。他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决并处理,对于较轻的案件则进行解释和释放。“随事决遣,轻则谕解”,以致“讼者稀少,府事清简,或经月无系囚”。

《元史》载,当时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孟頫断案如神。

《赵文敏公行状》记:有几名差役一起盗米,其中一人来自首,孟頫问明情况后,认为他们因为饥饿而盗米,如果按照法律处置,将会被终身禁锢而荒废一生,于是全部予以赦免。等到孟頫卸任离职时,这几人一路送行至京城,痛哭流涕不愿离去。

对于民间强盗,赵孟頫亦有自己的处置之道,按照元律,强盗要执行刺面刑罚,每有此时,孟頫必定亲自到场监督。他告诫行刑官吏须用细小的字体刺字,并感叹道:这些人哪里是真心想做强盗啊?有的是被饥寒逼迫,有的是遭人连累误导,才沦落到这个地步。受刑者听闻后往往感动落泪,这些话语在民间传开,强盗活动逐渐减少平息。

以上案例的处理彰显了孟頫之为政仁德,当然也与元代始终没有修成系统的法典有关。元代济南路的这些“断例”在民间广为传颂,也可以视作是济南当时对元代法制的一种“贡献”。

至元三十年(1293年),济南大旱。“旱,祷龙洞山,有云如车盖,随马而行,顷之,大雨骤至。逾月,复旱,东门外有龙潭,潭上有庙,公为文以责之,是夜雷雨大作,槁苗复苏。”(《赵文敏公行状》)虽然此说多为民间传言,但足见赵孟頫为政甚得民心,以致天意相助。

《元史•赵孟頫传》载:“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事实确实如此,即便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他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还是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赵孟頫在济南官事清简,社会太平。此后,一直到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间才奉命调离济南。

至元三十年(1293年),赵孟頫在济南东仓的官舍,为唐人韩滉《五牛图》题跋,书画珠联璧合

赵孟頫在济南为官期间,正值不惑之年,处于艺术创作的开启时期。根据王似峰、黄惇所著《赵孟頫年表》,赵孟頫在济南宦居期间有以下传世名作: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一月,作《淄川县学记》,并以楷书作司马相如、杨雄等汉晋名家七赋,供赵雍(赵孟頫之子)临池学书所用;是年,书《常清静经小楷卷》。

至元三十年 (1293年)二月十五日,赵孟頫在东仓官舍题韩滉《五牛图》;是月,为亡友姜彧作墓志铭;四月二十六日,受张君请,作《赵君谦甫墓碣》;五月十五日,书《盘阳路重修先圣庙记》;八月,楷书《王深及妻宁氏合葬志》,并篆额,又楷书《利津县新建庙学碑》并篆额;十二月,为李倜(元代书画名家)书《道德经》;是年,书《闲写黄庭》。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八月,济阳重修县学,杨文郁(元代济阳县人,官翰林学士承旨)撰文,赵孟頫楷书碑文以记。

元贞元年(1295年)春,方回(元代诗人、诗论家)为赵孟頫《二马图》题诗。

其中,赵孟頫为唐人韩滉《五牛图》题跋,可谓书画珠联玉映,天作之合。《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自元以来,《五牛图》留有十四家题记,其中孟頫曾三次题跋。孟頫得《五牛图》之后,对其珍爱至极,经常在家中观赏研究,题跋所用书体为其最为擅长之行楷,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字体遒媚秀逸。三次题跋中,最早一次即为至元三十年 (1293年),在其济南东仓官舍所题。

“余南北宦游,于好事家见韩滉画数种。集贤官画有《丰年图》《醉学士图》最神,张可兴家《尧民击壤图》,笔极细。鲜于伯机(即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家《醉道士图》与此五牛皆真迹。初,田师孟(田衍,元代书画家)以此卷示余,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昂物,因讬刘彦方求之,伯昂欣然辍赠。时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一二五一)七月也。明年六月,携归吴兴重裱。又明年,济南东仓官舍题。二月即望。赵孟頫题”

从这一题跋可知,赵孟頫对此画极为推崇,可谓一眼钟情,不惜“厚着脸皮”托人以求,好在田氏慷慨,终成好事。

赵孟頫书画绝伦,对于书画,其用力最勤、最深。他明确提出“书画本同”“以书入画”的艺术理念,其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竹石皆精,书法楷、行、草、篆、隶五体兼擅,这不仅开创了元代书画的时代新风,更对后世艺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史•赵孟頫传》从文学诗词到书画成就,对其给予高度赞誉“帝(元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元末画家、诗人倪瓒在其《清閟阁遗稿》中,赞赵氏“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树,自足照映清时。虽寸缣尺楮,散落人间,莫不以为宝也。”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称“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宋濂亦有“广长三万里,上下二百年,唯公一人尔”的感叹!

赵孟頫作为元代艺苑公认的领袖人物,其以自己的创作与理论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并直接带动和影响了众多元代文艺家,令时代风气为之一新。

赵孟頫的诗文,清邃高古,读来往往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感,因济南而作的泉水诗更是开一代先河

赵孟頫初到济南,除了公务冗繁,加之人生地不熟,常常烦忧之情笼罩心头,这从其诗作之中也可窥见一二。赵孟頫写有一首七律《初到济南》:

自笑平生少宦情,龙钟四十二专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逢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诗中表达了赵孟頫初到济南时的复杂心情。虽然身在官场,但内心深处却更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对济南最初的印象是美好的,这里的“青山”“流水”正好映衬出其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初到济南,面对新的环境和职责,或许内心存在一些忧虑,但看到济南的青山流水和人文风韵,心境逐渐转生发了些许小确幸。

赵孟頫将诗寄送好友济南章丘人刘敏中。刘敏中年长孟頫十岁,此时已“谢病归济南”,收到后和诗三首《次韵答子昂见示三首》,既是朋友诗和,更是来自兄长的地主之谊。孟頫得之,即回赠一首《刘端父御史见和初到济南诗,次韵答之》:

少日居多隐遁情,微官犹喜得山城。

腹中洞视浑无物,身外何因更有名?

忽忆放船苕水去,终期背郭草堂成。

故国一别三千里,看见池塘草又生。

苕水,流经赵孟頫家乡湖州。来到这几千里之外的济南,纵然山清水秀,也难掩那一份悠悠思乡之情,看着流水碧草,田园归隐的愿望更是油然而生。

他乡时日多,光阴是个长。熬过了半载,进到了来年春日。孟頫总算可以长长吁一口气,真正欣赏一下济南春日的美景了。

有诗曰《东城》: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孟頫送客城东,适逢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诗句浅显,却充满真情,固然有时光易逝的感慨,但更多是得见春光的喜悦,颇有因祸得福的庆幸。

此外《春日漫兴》一诗,也有对春光美好而短没的感慨:

春事匆匆转眼过,满城流水绿阴多。

西园总有红千叶,尘土埋头奈尔河。

身居济南,春日漫步明湖是少不了,流连忘返,以致暮归。故有《湖上暮归》(二首):

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

政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明时官府初无事,下走非才自觉忙。

奔走尘埃竟何补?故园松菊久应荒。

在清新自然的湖光山景中,孟頫独自骑马绕湖缓缓而行。他关爱百姓,也热爱自由,在政事清闲之余,享受这一份期盼已久的闲适悠然。可眼前的美景和悠闲,最终还是会引发自己淡淡的忧思,如此奔波忙碌,有何世道的意义,仕途还是归隐,人生为何总有这难解的纠结和矛盾?

这一年,济南大旱,作为地方官的赵孟頫又急匆匆赶往东南郊外龙洞山祈雨,并作《祷雨龙洞山》:

苍山如犬牙,细路入深谷。

绝壁千余仞,上有凌云木。

阴崖不受日,洞穴自成屋。

萧森人迹少,荟蔚兽攸伏。

云林互隐映,涧道相回复。

翔禽薄穹霄,鸣鸟响岩曲。

临桥濯清颸,汲井漱寒玉。

神物此渊潜,愆阳有祈祝。

风漓惭善教,吏懦耻厚禄。

暂怀尘外想,独往疑有梏。

过幽难久居,济胜乏高躅。

策马寻故蹊,归樵相追逐。

诗中大量笔墨描绘龙洞山的自然景色,如险峻的山势、高峻的绝壁、幽深的洞穴、变幻的山林等,这是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深敬畏。忽而笔锋一转,却是孟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忧虑。自己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无法解民之困,不觉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羞愧,那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虽然自己对超脱尘世充满了向往,但又深知难以真正逃离现实的责任与束缚,也只好选择回归现实,策马寻路,与归樵同行。

在济南的山水中,赵孟頫对城西的趵突泉情有独钟,用情最深。他给于钦(字思容)的诗《送山东廉访照磨于思容》写道:

林梢春动紫烟生,匹马东风十日程。

若到济南行乐处,城西泉上最关情。

春日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样轻快明朗的日子里送别,想来友人可以在东风中策马前行。若他日到济南后,君可去城西泉上游乐,那里才是最能让人触动情怀的去处。这里既有对好友的祝福和牵挂,更有对济南泉水的咏叹与爱惜啊!

读赵孟頫的诗作,总有一种忧伤的情绪,离别愁绪,思乡忧情,但他的《胜概楼》一诗却难得的明亮轻快:

楼下寒泉雪浪惊,楼前山色翠屏横。

登临何必须吾土,啸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云来托宿,梁间紫燕语关情。

济南胜概天下少,试倚阑干眼自明。

在这幅山水画卷之中,有超脱与宁静,有温情与生机,既有目光所及的胜景之趣,也有心灵的豁达自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当然,品读赵孟頫的诗作,最终都要落脚到他的《趵突泉》一诗。在这数千首泉水诗中,这一首《趵突泉》诗,就其文采意象、文学地位、历史影响而言,都是极其特殊的存在: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这首诗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据《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周长风 刘书龙辑注,济南出版出版2020年版),在这首诗之后,竟陆续出现了一百二十余位诗人的近一百五十余首和韵诗,我们相信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且不含今人之和韵。同一个景点,同一首诗,用同一个韵律,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件事吧?趵突泉作为天下第一泉魅力无边,更可见赵氏一诗的影响力,可谓“第一泉上第一诗”!

结语

赵孟頫之于济南,恰似一滴浓墨落进清泉水,墨色晕染开千古诗韵,泉水也因墨香而添了几分雅致。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赵孟頫卸任返乡,此后为祖籍济南的好友周密绘《鹊华秋色》图。虽然这算得上是赵孟頫与济南最深情、最深厚、最深远的联系和缘分,但前有专文已述,故略之。

最后,以元初文学大家、孟頫好友戴表元的《寄赵子昂济南》一诗作为结尾吧,我想这首诗可以代表今天每一个济南人对赵子昂的怀念之情:

济南官府最风流,闻是山东第一州。

户版自多无讼狱,儒冠相应有宾游。

秋风鱼酒黄梁市,夜月笙歌画舫舟。

行乐使君诗笔俊,一篇肯寄剡溪头。

(本文转载自“小庞私社”公众号,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相关文章

  • 高钙、高钾、高纤维!它是夏天餐桌上的“三高蔬菜”

    夏天的餐桌上有一类菜频频出现,它集“高钙、高钾、高纤维”等特点于一身,这便是「豆类菜」。俗话说“夏吃豆,胜吃肉”。盛夏吃点毛豆、豇豆(长豆角)、白不老等豆类菜,还能预防因出汗导致的电解质流失。《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豆类菜的营养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健康风险。受访专家辽宁省营养学会健康宣教专业委员

    2025-07-14 11:30:00
    0
  • 恰似一滴浓墨落进清泉——赵孟頫之于济南

    济南自古多名士,是名士之城。如果要搞一个“对济南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的评比,在一众客居济南的名士中,赵孟頫当为第一流名士。一个异乡人,在济南为官短短三年,为何可以说他能超越几乎所有济南籍和非济南籍的名士,而成为对济南历史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一人?这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自身的历史地位,二是对济南历史文化的

    2025-07-14 10:33:00
    0
  • 11岁女生突然听不见了!有类似经历的人并不少,这些行为很危险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蒋升 通讯员 辛宣“孩子说右耳就像塞了棉花,一直嗡嗡作响,前后一个月了,就是不见好,以后可怎么办?”日前,小兰妈(化名)带着11岁的女儿急匆匆找到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张宜默求助。故事要从六月初说起,读五年级的小兰正在积极备考,哪知一觉醒来,耳朵突然听

    2025-07-12 07:33:00
    0
  • 极为少见!泉州发现元代石构台阶!有明确纪年→

    680年前铭文见证闽南交通史永春发现元代石构台阶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永春县桂洋镇岐山村大白岩附近发现一处元代道路遗存——岐山村古石阶。这处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石构台阶,是当时大白岩僧众上下山的必经之路,历经680余年风雨仍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闽南古代道路交通及民俗

    2025-07-09 09:14:00
    0
  • 新疆吐鲁番沙疗养生走红,游客称半个月瘦10斤,工作人员回应:46元一天,可刷医保

    近日,有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在新疆吐鲁番进行沙疗的体验。有人称:“在吐鲁番沙疗了三天,让我长期的骶髂关节疼痛都好了很多。”也有人表示,湿气重的人来吐鲁番沙疗比很多食疗药方效果还好。7月7日,吐鲁番市维吾尔医医院沙疗中心的工作人员向九派新闻介绍,该中心的沙疗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设立。

    2025-07-08 14:13: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