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帮解服务难题 沈阳给出宠客答卷
□孙连宇
今年“五一”假期,沈阳以1053件游客诉求全部办结的“零积压”成绩单,在文旅热潮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成绩背后,是12345热线提前20天启动话务员培训、大模型提炼解答话术等准备工作:从12345热线的“情景式”智能应答到多部门协同的三级督办机制,AI技术赋能让游客诉求响应速度大大提升。

面对客流激增的预判,沈阳将人工智能前置到服务设计环节——通过大模型对历年游客诉求进行分析提炼,给出“身份证丢失”“停车收费”“医疗查询”等高频场景的标准化应答技巧,构建覆盖30余个细分场景的“情景式”知识库。这种将服务经验与算法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让话务员在培训中既能掌握标准化流程,又能通过AI模拟的复杂案例演练,提升个性化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还能够丰富、更新相关数据库,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人文”的现代城市治理新图景。
在这场智慧治理的实战演练中,值得称道的除了技术本身,还有技术运用中展现的人文温度。当外地游客不熟悉市情面临停车收费时,沈河区城建局启动“容错机制”,既坚守了制度底线,又释放了城市善意;当游客对住宿登记有疑义时,浑南公安的快速响应让制度规范与人性化服务实现了完美平衡。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终极价值不在于替代人力,而在于解放人力,让政务服务者从程式化工作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需要情感交互的复杂情境中。
沈阳的实践,为各地破解“旅游旺季服务难题”提供了三重启示:
其一,技术应用要“接地气”,从高频民生问题切入,让AI解决真问题、产生真价值;
其二,治理创新要“强协同”,打破部门数据壁垒,构建“AI研判—部门联动—效果反馈”闭环机制;
其三,服务提升要“重温度”,在技术部署中嵌入人文考量,以实现效率与情感的双重满足。
从更深层意义上看,这次假日服务大考,是沈阳推进“AI+政务”以来的首次全场景实战。交通、文旅、公安等各个部门的数据在安全合规的框架下实现互通,大模型训练吸纳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实践智慧,这种“技术赋能而不依赖技术,数据驱动而不忘人文初心”的治理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智化转型路线图”。
智慧治理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最好的技术应用,从来不是炫目的科技展示,而是让市民和游客在每一次诉求响应中感受到城市的进步。当AI开始理解“游客的焦急”,当系统学会“多一点包容”,技术便真正融入了城市的肌理,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新基建”。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