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记者13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近日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个头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全身通黑,已经能够正常行走并进食母乳,身体状况良好。这是世界上第一头融合全基因组选择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

牦牛是高原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和食物来源,可以适应复杂地形驮运大量物资。不仅如此,其肌肉富含特殊氨基酸,有助于耐受高寒低氧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与生态环境变化,使得西藏牦牛面临严峻的退化问题。近十年来,当地牦牛的体重生长速度平均下降约8%,自然繁殖和受精成功率只有20%多。”方盛国介绍,通过创新技术保护牦牛种质资源、扩大优质种群事关西藏人民生活福祉和民生产业发展。

从2020年开始,方盛国团队便在家猫、梅花鹿等物种上模拟体细胞克隆技术,打磨出一套体系化“独门秘籍”。基于先前在攻克熊猫、朱鹮等濒危动物繁育问题上的经验,团队创新提出通过全基因组筛选优质种子再利用体细胞克隆的技术方法,结合后期交叉培育产出繁育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肉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健壮牦牛。该技术有望将育种周期从20年缩短至5年,且不会出现种质退化情形,具有经济效益与产业潜力。

“第一头克隆牦牛的诞生,标志着团队在牦牛育种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方盛国说,攻关期间,团队还攻克了高原物种胚胎冻存解冻及培养、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等世界性难题。目前,首批野牦牛克隆胚胎已移植。下一步,团队将致力于濒危野牦牛的抢救性保护,对天敌袭击致死的金丝野牦牛进行细胞保存,相关工作未来将对野生牦牛种群与栖息地修复起到重要作用。(记者江耘 通讯员周天宇)

相关文章

  • 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记者13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近日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个头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全身通黑,已经能够正常行走并进食

    2025-07-14 09:05:00
    0
  • 我在高原生活:羊湖在眼前,包邮到手边

    纷繁绚烂的文化潮流与丰盈生活的追求附在一件件商品上,它们随着电商西进的步伐一路攀陟高原,弥合着“包邮区”与“非包邮区”之间的消费鸿沟。文 / 范若溪夏天的青藏高原拥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物,莽苍天空与远处雪山,转经筒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凉爽空气中旋出金色的光圈。然而夏天的高原,独独没有荔枝。在来到青藏高

    2025-07-10 17:55:00
    0
  • 值“德”③丨匠心浇灌 隆子高原培育希望之花

    编者按:在常德第十批援藏干部即将完成西藏隆子县的使命之际,“值德”二字便有了双重回响——既是湖湘儿女“值得”铭记的奉献岁月,更是将“德”之品格镌刻在雪域的年轮里。三年来,这群带着洞庭烟雨踏上高原的使者,用脚步丈量海拔四千米的雪域,把常德的“德”字写成了产业援建的蓝图、医疗教育的星火、民族交融的哈达。

    2025-07-02 10:32:00
    0
  •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本报记者 龚仕建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工人在进行爆破钻孔作业。 胡苗苗摄秦岭腹地,云海苍茫。在层峦叠嶂之间,一座巨型隧道洞门如钢铁巨龙般昂首挺立——这便是今年4月11日贯通的新建陕西西安至湖北十堰高铁(以下简称“西十高铁”)控制性工程西岭隧道。作为西十高

    2025-06-30 06:25:00
    0
  • 村民年入百万,拉萨这村凭啥这么牛?

    奔涌的拉萨河自麦地藏布蜿蜒而下,经热振藏布汇入拉萨腹地,林周县唐古乡藏雄村,便是拉萨河滋养的第一村。60年沧桑巨变,这座古老的村落与新时代的脉搏共振,以蓬勃之姿书写着乡村振兴故事,奏响了一曲“变”与“不变”的交响藏雄村曾是传统牧业的守望者,57.9万亩草场滋养着16148头牲畜。2023年,一场变革

    2025-06-28 11:47: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