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当同龄人还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编织梦想,他却被迫辍学,用稚嫩双肩扛起抚养幼侄的重担;42岁,当生活刚有起色,他又日夜守护在病榻前,照料患病的父母。潘年海用半生时光,诠释了“责任”二字的千钧重量。
1987年,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潘年海的人生轨迹。哥哥意外离世,两年后嫂嫂改嫁,留下年仅两岁的侄子。面对行动不便的父母和年幼的侄子,14岁的潘年海毅然选择辍学养家。“父亲劝了我很久,可我知道,这个家需要我撑起来。”

潘年海近期工作照
为了维持生计,潘年海开始四处打零工。在县城做小工时,挑一担18块砖上楼只能挣3角钱,他每天至少要挑40趟。“多挑一担,侄子就能多吃一口饱饭。”靠着泥水工、木匠工等零活,潘年海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1997年成家后,他在亲戚帮助下学会木工手艺,收入才逐渐稳定。
在潘年海的悉心照料下,侄子健康长大,不仅有了稳定工作,更懂得感恩图报。“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侄子的这句话,让潘年海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2015年,母亲突发中风偏瘫。潘年海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听说深山里的麝香草能治偏瘫,他翻山越岭寻找,还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打火罐技术,即便被烫伤也在所不惜。尽管他竭尽全力,母亲还是在一年后离世。
尚未从丧母之痛中走出,父亲又患上严重风湿病。潘年海夫妇轮流照料,白天妻子守在父亲身边,夜晚潘年海睡在父亲床前,稍有动静就立刻起身。2018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贵州省第八届道德模范表彰现场 图/三穗县文明办提供
三十多年来,潘年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他先后获得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还入选“中国好人”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编辑 喻辉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